愛玉愛玉,冰冰涼涼,晶瑩剔透,黃橙如寶石的愛玉……
一說到愛玉,大家就想到山上的鄒族朋友,因為阿里山的愛玉太有名了,都靠鄒族朋友爬上樹採,不然我們就沒有愛玉可以吃 Or2
但你知道嗎,早在 19 世紀的南台灣,愛玉就已經是平埔原住民朋友的美食,連來台灣玩的老外都愛呢!
愛玉,是大武壠族的魔法果凍!
1871 年,來自蘇格蘭的知名旅行攝影師 John Thomson 來到現在高雄甲仙、木柵和荖濃一帶,拜訪人情味超濃的大武壠族朋友,吃到了一種平埔朋友的「魔法果凍」!
這些原住民到底是施了什麼魔法,為什麼他們將果莢裡的小種子泡在冷水裡,就可以變出美味可口的琥珀色果凍!
這位蘇格蘭人從此對他在平埔原住民部落吃到的這種「魔法果凍」念念不忘,之後數度提到它……
原來這個神奇又美味的平埔「魔法果凍」,就是愛玉凍!
後來日本的「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來到嘉義,發現了愛玉,於是在 1904 年發表愛玉成為一種新品種。有人還說,閩南語的愛玉「òr(h)-ghiŏr」(薁蕘/愛玉),就是來自平埔原住民的語言。
愛玉,是閩南人的蘿莉果凍?
所以說,愛玉凍是平埔原住民先發明的嗎?那也說不準,因為目前史書上最早的記載,是說愛玉在 1821 年,就已經被來台的中國商人發現了。
中國文史家連橫著作的《台灣通史》裡,說愛玉在冷水中生成凍,是中國商人在 1821 年在嘉義發現,然後交由自家的蘿莉女兒「愛玉」,以天然的黃金比例銷售:
愛玉子:產於嘉義山中…… 某有女曰愛玉,年15,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飲者甘之,遂呼為愛玉凍。
從此這種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的「魔法果凍」,就變成台灣人的最愛。愛玉的學名 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 的「awkeotsan」,就是翻自閩南語的「愛玉欉」呢!
愛玉,是鄒族朋友的神祕黃金
起初愛玉到處都有,據政府的統計,天然的愛玉產量在 70 年代曾高達 12 萬公斤,當時台北迪化街上,到處都是一簍一簍的愛玉果,詩人席慕容就因此把愛玉形容為一簍簍的「原礦」!直到後來,台灣的林木砍伐越盛,漸漸地,愛玉就只剩下台灣高山才有了。
到了 1987 年,台灣省原住民行政局為了鼓勵原住民種愛玉,所以特別選了果膠多、生長快的愛玉品種,發給山區的原住民朋友種植,其中以林木茂盛的阿里山最有名,幫助許多當地的鄒族朋友就業,撐起了一個個家庭。
但愛玉既可以致富,卻也有神祕的另一面。
阿里山鄒語把愛玉叫 skikiya「斯基基阿」,採愛玉叫 poezi ‘e skikiya。聽一些原住民朋友說,幾十年前常有人愛玉採一採就迷路在山林裡,甚至莫名其妙跌死在溪谷裡,回不了家了,讓美味的「魔法果凍」,多了許多神祕的靈異色彩。
分享了這麼多台灣特有的愛玉的故事,不管愛玉是大武壠族的魔法果凍,是是閩南人的蘿莉果凍,還是鄒族朋友的神祕黃金,下次當你再看到愛玉,是不是對他們的身世,更有感覺,更有 feel 了呢?
不管愛玉是大武壠族的魔法果凍,是是閩南人的蘿莉果凍,還是鄒族朋友的神祕黃金,小編都講到口渴了 -- 來一杯酸甜清涼的正港鄒族愛玉凍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