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祭牽戲情形 08

大武壠族(Tevorangh),自稱大滿族(Taivoan),過去亦被稱為四社熟番,為台灣原住民的一支。清朝文獻稱之為「四社熟番」,乃得名自大武壠族所建立的-大武壠社、霄里社、芒仔芒社以及茄拔社等四社。大武壠族人現主要分佈在台南、高雄兩地區的丘陵和河谷地帶,尤以高雄的大武壠族部落與族人人數為最多。台灣東部的花蓮縣也有來自西南部遷入的平埔族群,多數為大武壠族。

 

2013年11月15日在花蓮縣富里鄉鄉長正式認定當地大武壠族為「鄉定原住民」,也成為全台第一個認定平埔族為「鄉定原住民族」的鄉鎮。

 

大武壠族小林部落
小林里於日治時期屬於高雄州旗山郡甲仙庄東阿里關,戰後設小林村,屬高雄縣甲仙鄉,2010年高雄市縣合併而更名小林里至今,是現今甲仙區最北邊及面積最大之一里。根據耆老口述訪談調查得知「小林」一名的兩種由來:一是當地原本曾經是一個小樹林,故稱之為「小林」;二說日本時代為了開發山林樟腦,當時駐守的警察姓氏為小林,故以「小林」命名。

 

小林部落位於楠梓仙溪中上游流域,原居民大多屬大武壠族人,部落仍保留原味的大武壠族傳統信仰場所「公廨」(大武壠語為kuba),守護神為番太祖(又稱太祖,早期更被稱為Kuba祖),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為開向,部落會於此進行「夜祭」。族人為泛靈信仰,主要信奉番太祖與帝爺公。

 

據口述,小林部落大武壠族之祖先乃由南化( 大武壠族人慣稱坪林、溪東 )及玉井一帶遷至該處。戒嚴時期曾與政府激烈抗爭的錫安山新約教會位於小林部落西北方的雙連堀山區,原舊地名為 「三欉樹 」,亦是小林部落早期耕作、放養牛隻之傳統領域,也是與那瑪夏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界線所在。

 

更多大武壠族的故事,請見:我們是大武壠族

 

參考資料